归档时间:2020-03-05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两学一做

这样理解习近平七一讲话提到的“历史贡献”

编稿时间: 2016-08-01 来源: 省信访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党95年来取得的成就概括为作出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三个伟大飞跃”。

今天我们带领大家学习习近平“七一”讲话中的这部分内容,了解中国共产党作出“三个伟大历史贡献”的过程中成功应对的11个危机困境。

中国共产党95年中成功破解的11个困境

作者:何毅亭(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苦难辉煌”4个字,正是中国共产党95年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95年,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应对和化解各种危局和困境中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95年。

1、应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危局,开创土地革命战争全新局面。

1927年春夏,国民党叛变革命实行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遭到惨重损失。但党并没有被困难压倒,“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起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到1930年初,党领导创建了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7万人。大革命失败后几乎陷于绝境的中国共产党获得了新生。

2、应对1934年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困境,推动全民族抗日战争新局面兴起。

由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中央根据地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军从30万人减少到3万人左右,党员从30万人减少到4万人。在危险的历史关头,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长征结束后,中共中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推动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兴起。

3、应对抗日战争结束后全面内战爆发的严峻局面,加速中国革命胜利伟大进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拒绝和平民主要求,公然发动内战。在历史关头,党中央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气势磅礴的解放战争,经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和渡江作战,消灭国民党800万军队,仅用了3年多时间就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

4、应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外困难复杂局势,在建设新国家、新社会、新制度方面取得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长年战乱,国民经济严重衰退,农业减产,工厂倒闭,物价飞涨,失业众多,社会动荡不安。在国际上,美国等西方国家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对国内外的困境与威胁,党领导人民肃清反革命残余力量,战胜帝国主义的封锁,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完成全国土地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5、应对1958年“大跃进”造成的困境,采取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主要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我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发生严重困难。粮食生产大幅度减产,食品供应极度短缺,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遭遇到的第一次严重危局。面对这种局势,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采取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工业战线、大力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加强和支援农业战线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到1962年,国民经济就得到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

6、应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局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0年“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党在1978年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7、应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冲击,引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1989年春夏之交,国内发生政治风波,1989年到1991年国际上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在重大历史关头,党紧紧依靠人民,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果断平息政治风波,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捍卫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毫不动摇地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

8、应对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1998年严重洪涝灾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取得抗洪抢险全面胜利。

1997年7月以后,在危机影响下,亚洲经济遭受重创,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止。这场金融危机,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进程中遭遇到的第一次国际经济变局带来的重大冲击。党中央果断采取扩大内需的措施,综合运用财税、货币和投资等宏观调控手段,在剧烈动荡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1998年入汛后,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紧急动员,军民一致协同作战,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全面胜利,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9、应对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灾害,取得防治非典和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双胜利。

2003年春天,我国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病灾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到的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党中央果断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总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群防群治。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也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经验。

10、应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保持了西藏、新疆稳定。

2008年初,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5月12日四川汶川又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特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8月8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2008年3月14日,拉萨市发生“藏独”暴徒打砸抢烧事件。2009年7月5日,乌鲁木齐市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员伤亡最多、损失最大、影响最恶劣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前后交替,此起彼伏,使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遭受巨大损失,使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危害。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团结奋战,有效应对一场场抢险救灾和反分裂斗争,使人民生命财产得到最大程度的挽救,维护了正常社会秩序。

11、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造成的困境,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遭受到严重挑战。我国出口急剧回落,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社会就业面临巨大压力,进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迅速下滑,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党中央全面分析和及时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制定并完善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中国在2009年取代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2010年又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来源:省信访局)